雪災
常規的溫室,從結構上來說,抗雪能力是非常有限的。但咱們有個“長處”——保溫性相對建筑而言不太好。傳熱太強,把雪給融了,以水的形式排出了一部分,減少了積雪對溫室的影響。但是短時強降雪還是很有破壞力的。對于有較大降雪的地區,溫室設計方面應當注意以下幾點。
一、合理設定雪載。大的溫室結構會影響溫室采光。因此,溫室不宜為了考慮雪載而盲目加強結構。
二、注意節點設計。設計時應對雪載分布有明確認識,在結構受力節點應當加以留意,避免出現大雪載下節點失效引發的結構破壞。
三、注意風雪復合條件下雪載分布。例如,有些溫室會與附屬建筑相連,附屬建筑建議一般不要高于溫室。因為風雪復合條件下,很容易在建筑和溫室的連接點形成很厚的積雪,這可能會造成局部荷載超限。
四、注意溫室
天溝長度。在大積雪條件下,有可能需要人工除雪來保證結構安全,人工除雪只能順著天溝方向除,如果天溝方向太長,會降低人工除雪效率。過長的天溝也會影響融雪系統排水效率。
五、盡量采用融雪方式。目前,尚未見到有適合溫室使用的除雪機械問世(和一些朋友探討過設計這類機械的可行性,受限于溫室結構的特殊性,這類掃雪機的設計有些困難,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市場需求量)。因此,融雪管加人工除雪成為應對大雪的唯一方式。人工除雪是比較危險的工作,非萬不得已盡量不采用。需要注意的是,融雪管的散熱量,融雪管的位置都非常重要。設計錯誤都會對融雪效果產生不利影響。另外融雪管的循環系統應該獨立于采暖系統之外。除了便于開關控制外,融雪管需要較高的進水溫度,而有些作物的采暖設計為了避免灼傷作物,進水溫度設計的都比較低。
澇害
澇害不但會引起地基土質松軟,引發結構垮塌外,后續的影響也非常嚴重。例如,作物死亡、病原體和蚊蟲滋生、污染、土壤條件變差等等,造成溫室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復種。俗語云——人往高處走,水往低處流。身處低洼處自然容易受到澇害侵襲。一來低洼處容易積水,二來低洼處不易排水。
對于澇害,一般還是從規劃設計階段入手,即選址不要選地勢低洼處,溫室內地坪標高要高于溫室外,園區排水要順暢,暗埋排水管路排水設計能力要充足。對于強降水高發地區,要考慮園區排水系統將水排入哪,如果園區排水是排入另一個排水系統中,例如市政排水管網,那么還要考慮這個管網的接納能力。對于一個大型園區而言,人工湖、景觀河道、雨水回收池可以作為園區降水的接納暫存系統,以此降低園區對排水系統的依賴。人工湖或雨水回收池應位于園區標高最低處。
另外,就是在園區規劃和建設過程中,盡量少破壞園區原有土地自身的涵蓄能力。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,無形中會大量減少可以涵蓄雨水的土地面積和植被,這些都是可以幫助蓄積雨水的因素,重新綠化的區域需要一定時間(有可能是若干年)才能恢復涵蓄能力。因此,園區設計可以盡量減少地面硬化區域的面積,盡量保留原有植被。
火災
溫室被天火襲擊的可能性比中彩票還低。火災只能靠平時的預防,嚴格遵守消防規程。工作人員定期進行消防學習和消防演練是必須的,充足有效的消防裝備也是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的基本保證。
現代連棟溫室單棟面積都比較大,結構基本是熱鍍鋅鋼和鋁合金型材。鋼材雖然看似堅硬,但是在烈火中物理性質會發生很大變化,屈服強度下降很快。圖中的桁架在經歷大約半個小時的火災后變得如面條一樣,結構完全失效。鍍鋅層也氧化剝落。聚碳酸酯板則表現出了離火自熄的特性。鋁型材也受熱變形,甚至受熱熔化。各種材料中燃燒較快的是遮陽幕布。遮陽幕布是由可燃材料編織制造的,其材料薄,空氣接觸面積大,火災發生時,會快速過火。歐洲很多國家立法規定溫室遮陽幕布(特別是內遮陽)應當安裝或間隔安裝具有一定防火等級的幕布,以防止火災快速蔓延。
其他自然災害由于發生的概率比較小,這里就不贅述了。預防自然災害風險,減少自然災害損失,一開始的選址就決定了至少五成,其后的規劃設計又占了差不多三成。需要承認的是,有些情況園區經營者并不能預想到,比如選址時當地并沒有某種地質災害風險,但多年后,由于第三方的人為因素(例如開山、工程建設、山地耕作、尾礦堆填等等)形成了新的災害風險源。這時,除了自求多福以外,如何制定減災措施就非常重要了。